《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》二版囉~
內容介紹
敘事取向把人當做專家而非問題、強調要了解人而非評價人,這種位置會讓許多孩子面對生命的挑戰時,更能多些幸福與光榮的時刻。
要進入孩子、青少年的心門,「門票」最好是一個故事。孩子的眼睛、耳朵及心,會因為一個故事而被打開、被理解。
本書架構先透過故事呈現,再說明故事中與敘事相關的概念,透過簡短的故事來具體說明敘事的思維及做法。因為是真人實事改編,所以每個故事裡都有作者和孩子生命交會的真實經驗流動。
作者期許自己能寫出一本「精簡易懂」的書,盡量減少「專業名詞」,也避免撰述過多的理論,不讓「理論與專業名詞」成為學習敘事治療的入門障礙。
其次是盼望這是一本能傳遞出「自由與創造」的書。期待讀者在理解兒童敘事治療的同時,內在能產生好玩又自由的空間,也可以創造自己的敘事陪伴故事。
目錄
第一篇 創造一個說故事的內在空間:敘事氛圍的營造
孩子的舞台──看見孩子獨特故事的視野
裝載故事的秘密基地──和孩子獨特的對話管道銜接
那卡西的音樂聲中──好奇與不預設立場的態度
結語
第二篇 把孩子和問題分開:外化
憤怒當了主人──用擬人化讓問題和孩子分開
看清你的底細──像偵探一樣看清問題面貌
我有一個聰明的朋友──探索獨特的新故事
結語
第三篇 尋找問題以外的故事版本:支線故事的入口
從認識孩子的興趣開始──用興趣與熱情喚醒支線故事
美好的相聚就是新故事──用心經營每一次相聚
陪孩子走路回家──支線故事就在不起眼的生活細節裡
二十歲的自己──善用時間軸概念
結語
第四篇 讓孩子的生命故事細緻而精彩:支線故事的豐厚
紅色怪獸不在時──看見支線故事的脈絡
幸福的面具──讓故事有厚度
兔兔的月亮和太陽──讓兒童在支線故事裡停下來
讓機車怪轉型──好奇支線故事的細節
結語
第五篇 和愛的聲音連結:重新會員化
當你寂寞時會想起誰──讓孩子和失去的關係再次連結
原來媽媽一直在看顧我──參與和見證孩子的支線故事
讓陪伴從自己發生──讓自己成為支線故事的重要資源
結語
第六篇 給孩子一個舞台:觀眾與見證
心情火山不生氣──讓重要他人成為觀眾
交換我們的故事──成為彼此的觀眾
邀請見證的卡片──運用文件創造見證與迴響的空間
結語
第七篇 跟孩子的重要他人合作:與系統工作
給媽媽的邀請函──用珍惜的態度對待系統中的照顧者
讓對話發生──協助孩子與照顧者找到適合的對話管道
恐龍大賽──善用系統中的重要關係
結語
第八篇 小奇的山羊村:一個個別諮商實例
後記:另一個故事的開始:敘事的實踐
好看的地方在哪裡?
錦敦有著與兒童深刻在一起的豐沛治療經驗。這是一本在說如何運用遊戲和表達性藝術媒材,揉合著敘事治療精神陪伴到兒童的反思紀錄;一個台灣本土在地性、具體又深刻的敘事實踐經驗。
從一篇篇錦敦與主角生命交融的觸動小故事,配合著具象的創作或相片,帶出敘事治療可以如何應用與理解的一本好書。這本書很好看,更值得好好看。好看的地方在哪?
1.故事易讀
有情節的故事是最能吸引讀者產生理解的文本。一篇一個小故事,在輕鬆閱讀中,吸收反芻故事中的寓意,自然而然理解敘事的概念與精神。
2.圖象深刻
搭配具象的表達藝術媒材圖片或照片,擴增故事的深刻脈絡性與活潑性;可以窺見作者是如何掌握具體運思期兒童的心理工作平台。
3.說明易懂
以易懂的故事為基底,搭配著親民的分享,跳脫學術用語的拗口與難解。具體回應著敘事中「經驗」與「概念」間來回往返的完整理解。
4.橫縱交織
除了可以看見敘事分類別的概念可以如何實踐之外,也可透過「小奇的山羊村」了解敘事完整的訪問與對話,後續還有延伸的訪問思考。
5.獨特姿態
字裡行間之外,傳遞著敘事訪問者最不容易的姿態—內化的敘事精神、彰顯於外的態度。讀者們可以透過作者窺見敘事對人獨到的「尊敬」。
在我眼中認識的錦敦,聰慧而敦厚、很容易害羞,同時深情又專注,堅守原則也很「會」生氣。喜歡喝咖啡,更是兒子心目中崇拜的偶像;喜歡旅行,更是創造心靈移動的高手。
錦敦每每在訪問到主角生命受苦/寶貴之處(受苦與寶貴通常是一體兩面),常常自己先感動地紅了眼眶,那二人為天的心靈相通,讓彼此的心弦震出感動的樂章。
──林祺堂老師推薦(心靈魔法師/「哇~卡」與「悟~卡」的共同創作者、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)
是什麼,值得助人工作者好好的看?
這是一本很好的書,很多人,會因為讀了這本書,更能好好的做助人工作。所以我很用心的讀完整本書,我要好好的推薦給這個島嶼的讀者們。
這本書裡的每一個案例,都是用敘事取向來陪伴幫助兒童的真實故事,故事後頭,有錦敦精簡清晰的概念說明,我讀了之後,真的對於敘事治療有了新的認識,因為這些好例子好故事,讓我更懂了原本有距離的從英文翻譯過來的敘事治療概念與名詞。故事雖然短短的,但都是治療漫長歷程裡,難得珍貴的『good moment』。
有段錦敦與孩子的對話,讓我的心震動了好幾回:
『所以這是八歲的小蓉,如果她在這裡,聽到你說了這些故事,特別是這幾年的辛苦生活,都不想活了,還在撐著.....(小蓉眼眶紅了)。如果我問八歲的小蓉,最佩服妳的是什麼?』(故事篇名:『讓陪伴從自己發生』)
做心理治療的人都知道,讓生命中重要的人(或者生命線裡不同時期的自己)跟困境裡的自己對話的重要性。因此,很多人都會用上面對話裡的句型:『八歲的自己,最佩服現在的妳什麼?』
句型,在教科書裡,在研究所的訓練裡,都學得到。珍貴的不是句型,而是裡頭的血肉。對話裡的血肉,除了專注真心的眼神以外,就是語言的精準與深刻。
『特別是這幾年的辛苦生活,都不想活了,還在撐著....』這麼短的幾個字,卻是一位真正治療師的畢生功力!『都不想活了,還在撐著』 只有九個字。是認真用心地聽了一個孩子好幾個sessions之後,帶著懂,帶著心疼,帶著愛,說出這九個字,所以眼前的孩子,才能完完整整的,真的讓重要他人的資源進來。
在谷關伊豆泡著湯,我跟錦敦說:『我們要教後輩的,就是劃底線的這幾個字了。』要怎麼讓年輕的諮商師、助人工作者,真的能夠聽懂生命聽懂故事,然後在關鍵的時候,用短短幾個字,就傳達了深刻的那份懂。因為有真的懂了,所以教科書裡的句型骨架,才有了心跳。
這是一本好書,值得想要學會深刻愛人的助人工作者,細細閱讀。
──黃士鈞博士(Dr. Huck)推薦(彰師大輔導諮商博士,生涯卡愛情卡解夢卡設計者)
活出敘事生命力的錦敦
錦敦是一個很熱情、有創造力的人。但他也很任性。工作對他而言、是「好玩」、不全是賺錢。不好玩的事、他不做。我們都無法忍受一成不變、沒有生命力的教學、諮商、甚至生活。這些年,我們實踐敘事、也在「玩」敘事。
你看錦敦怎麼介紹自己的。他「用咖啡色的蠟筆在紙上畫一杯咖啡」,然後說:「我不喜歡人家叫我老師,我比較喜歡人家叫我咖啡,這是我的綽號。因為我喜歡 喝咖啡。」。做兒童教育的都知道,跟小朋友說話,請你盡量「蹲下來」(孩子從這個肢體動作、會感到你的尊重與親近)。錦敦這番話,就是在做「蹲下來」的動 作(看懂了嗎?)。用敘事的語言,就是「去專家化」。
錦敦用蠟筆畫咖啡杯、做自我介紹,高明。多數孩子接收訊息的方式是運用感官,甚過語言。跟孩子工作、你得透過更多感官的媒材與操作,不是一直說道理。 「語言抵達之處,並非生命抵達之處」(切記)。這本書裡、你會看見錦敦如何運用自己的生命及多元的感官媒材、與孩子做出生動的生命連結。很美。
敘事、其實是一種美學。錦敦做的很「到味」、很美。不是因為他技術好或知識豐富。不是。是因為:錦敦是一個很溫柔的人。他很愛哭,有時聆聽故事、聽到感動、他會熱淚盈框。熱淚盈框,是一種感動的能力,也是做敘事的最高境界。「紅著眼眶的男人、最性感」。
敘事、是一種美學。
敘事、是一種實踐。
錦敦這個人及這本書裡,這兩個元素、都有。期待讀者能看見。如果你能看見,我想、敘事就離你不遠了。
──周志建老師推薦(心理諮商博士、敘事實踐者、敘事私塾主持人)
|